为什么龙芯能在困难中发展起来?一是有一支有灵魂的团队,“精神硬才能技术硬”,另一点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优势。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谭丽平
编辑|周春林
头图来源|中企图库
5月13日下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和《中国企业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专精特新”企业家论坛线上启动并成功举办首次活动。
在会上,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伟武结合过去20余年来龙芯的发展历程,讲述了新型举国体制对核心技术企业的护航。
据胡伟武介绍,2001年在中科院计算所开始研制龙芯CPU时,国家对于做CPU并没有共识,但20年过去,在美国对中国卡脖子的情况下,龙芯不仅完成了技术补课,CPU性能已经逼近市场主要产品水平,还开启了自主生态建设的新征程,在安全设备、电子政务、能源、交通、金融、教育领域得到大量应用。
为什么龙芯能在困难中发展起来?胡伟武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一支有灵魂的团队,“精神硬才能技术硬”,另一点,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优势。
而举国体制优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龙芯资本的接力棒,发展20年来,从中央资本到地方资本、到社会资本、到公众资本,龙芯被全程护航;一个是市场带技术,从在重要的工控类装备设备子领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在信息系统应用、关键信息技术里试错,每一次试错,龙芯就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扩大规模,“没有这些市场试错是没有龙芯的发展,我们不知道问题所在”。
胡伟武预计,“‘十四五’后半期,龙芯可以形成一定的开放市场竞争力。”
以下为胡伟武的演讲实录(有删减):
很高兴有机会在“专精特新”企业家论坛跟大家报告。我今天的报告题目叫《新型举国体制护航龙芯发展》。我是做CPU的,大家知道CPU和操作系统特别难,2005、2006年的时候,当时我当核高基重大专项专家,都说CPU和操作系统要用举国体制,要像当年搞“两弹一星”一样,要总理、副总理亲自挂帅才行。现在我们做了20年了,我们把它做到了一定程度,我觉得龙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经济条件、新型举国体制。
一、龙芯的发展历程
我们是2001年在中科院计算所开始研制龙芯CPU,得到国家很多经费的支持,包括863、973、自然科学基金、核高基重大专项等,完成了近10年的技术积累。在“十五”期间,就是2001年到2005年,我们国家对做CPU是没有共识的,如果那个时候你在百度上输入“龙芯”两个字,第一个跳出来的关键词就是“龙芯打假”,大家觉得龙芯是假的。
在2010年的时候,龙芯团队转型成立公司,跟市场结合,把我们在科学院的技术或者样品转化成产品,形成了工控和信息化两个方向,走了很多弯路。
“十三五”期间我们有一个跨越发展,就是CPU性能提高10倍,销售收入也提高了10倍。到去年(2021年)也就是龙芯20周年,我们完成了技术补课,开启了自主生态建设的新征程。一方面,我们系统地掌握了CPU和操作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CPU性能已经逼近市场主要产品水平。我相信明年再推出新款的CPU,就可以叫“达到市场主流产品水平”。另一方面,芯片在安全设备、电子政务、能源、交通、金融、教育领域得到大量应用,我们一年CPU芯片出货量都得100多万片近200万片,形成了包括几千家企业的产业链,一个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二、龙芯的研发和市场情况
我现在有一个思考,信息产业的依赖链分成五个层次,最上面是应用、办公、电商、微信等等。第二个层次是整机,从上往下数,PC、服务器、打印机、网络设备等等,应该说这两层我们国家做得很好。2018年以来美国对我们实行“卡脖子”,大家知道操作系统很重要、CPU芯片很重要,其他芯片也很重要,开始往下走一层。但是我想说的是芯片下面、操作系统下面还有两层才能到底,包括CPU核、GPU核、内存接口,操作系统里面有很多模块,内核、虚拟机,但这两个下面还有一层,最底层是指令系统,像X86、ARM这样的指令系统,到指令系统就到底了,它不依赖任何其他的东西,这是设计这一层。工业基础这一层,芯片下面是生产工艺、封装工艺、测试工艺,但是工艺下面还有材料,光刻机、光刻胶等等,美国人卡我们脖子卡这个地方。
我们龙芯有一个研发可以用“一个唯一,三个不同”来概括。“一个唯一”是我们是国内唯一基于自主指令系统构建独立于Wintel体系和AA体系的开放信息技术体系的企业。我们知道现在全球的信息系统构建在两个国外的体系上,一个叫Wintel体系(英特尔+微软),一个叫AA体系(ARM+Android),我们龙芯立志要打造第三套体系,就是独立于它们。我觉得未来美国和他的盟友会形成一套信息技术体系,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要形成我们新的信息技术体系,这是“一个唯一”。
还有“三个不同”:一个是我们与国内多数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购买商业IP进行芯片设计不同,我们龙芯自主研发所有的IP或者几乎所有的重要IP,像CPU、GPU各种接口。龙芯芯片的一个方块就可以放一个IP,我们国内多数企业一般买这些方块来搭,我们龙芯全自己做。第二个是与国内其他CPU基于ARM/X86指令系统融入国外信息技术体系不同,我们龙芯提出了自主指令系统,操作系统核心模块得自己做,像BIOS、内核、编译系统、虚拟机、浏览器、图形系统等。第三个是与国内多数CPU设计企业主要依靠境外先进工艺提升性能不同,我们通过设计优化和自主设计IP和摆脱对境外最新工业的依赖,因为我们境内工业性能差一点,通过性能优化来提高,一个是IP不够丰富,龙芯的IP都是自己做的。
龙芯发展有三个阶段:头一个十年在中科院计算所进行技术积累,第二个十年,我们当时的目标是成为行内的CPU企业。龙芯发展有两条S曲线,第一条S曲线是打开了政策性市场,所以我们到2020年第一次芯片销售过百万片,收入超过10亿元。第三个阶段我们称为自身产业型的,像英特尔那样的要走向开放市场,打开第二条S曲线,销售在不断提高。
“十四五”期间龙芯要努力完成“三个转变”,一个是从技术补课到生态建设的转变,第二个是从政策性市场到开放市场的转变,第三个是从跟随性发展到自主发展的转变。我觉得还有两三年会有突破,那个时候龙芯可能会走向开放市场。
为什么龙芯能在困难中发展起来?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有一支有灵魂的团队,我经常说精神硬才能技术硬。另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优势。我觉得分两个方面:一个是龙芯资本的接力棒,一个是市场带技术。我下面分开跟大家报告一下。
如果从资本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天使投资人都是中央资本,2001年到2010年,我们得到了像863、973、自然科学基金、工信部核高基重大专项的支持,国家给我投入4个多亿。龙芯的创投A轮是北京市投的,当时投了1个亿。B轮、C轮、D轮是社会资本,2015年鼎晖资本入驻,2017年完成C轮,2019年国风投又入驻,下一步就是公众资本,上市IPO,龙芯已经在2021年12月科创板过会,今年3月已经通过证监会注册。
第二个优势就是市场带技术。2010年到2015年龙芯刚开始办企业的时候,我们在重要的工控类装备设备子领域发现了很多问题,解决了数以千计的问题,2015年的时候龙芯每年卖到几万片。第二轮是4年,2016年到2019年在某些电子政务,就是信息系统应用里试错。2019年的时候龙芯卖到几十万片。现在处在第三轮试错,2020年到2022年3年就够。关键信息技术推广、电子政务的推广,2020年开始龙芯每年就是百万片的规模。应该说没有这些市场试错是没有龙芯的发展的,我们不知道问题所在。预计“十四五”后半期,龙芯可以形成一定的开放市场竞争力。
总结起来,国家对我们研发支持了10年,市场带动“扶上马送一程”12年,三轮试错。在这个过程中从中央资本到地方资本、到社会资本、到公众资本全程护航。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因为核心技术就是需要30年周期。我觉得再有10年我们应该能够建成第三套体系,跟X86体系和ARM体系三足鼎立。
值班编辑:姚赟 审校:张格格 制作:崔允琰
分享上面的二维码给朋友,即可直达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