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的演变,以及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职业院校只有不断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才能有效化解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产教融合可以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有效破解创新型人才成长瓶颈,不断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强化校企资源整合共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提高人才培养培训质量,2020年,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与中软国际联合共建中软国际大数据产业学院,涵盖双高专业群中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专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探索创立多类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
产业学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校的优势互补为合作基础,以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高质量就业创业为目标,全面对标双高建设标准,创新联合培养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协同开展课证融合、课赛融合建设,探索双师教学模式,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校企双方联合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负责审定学院的办学方针、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等;制定学院章程,建议学院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监督学院教学、财务、人事等基本管理制度的执行等。理事会下设各级职能部门,负责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组织、人才服务、实施管理中的协调与质量监控。
产业学院引入企业最新行业标准和企业的最新技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对标企业一线人才需求,以专业群为单位统筹规划、整体打造,形成集群效应。在课程设置上遵循循序渐进、分层综合的思想,既体现专业本身特色和独立性,又体现专业群统一融合、顶层共享。
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为以后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和定制化就业服务,产业学院从学生大一入学开始逐一面对面对学生进行人才测评,为学生建立人才画像档案,每学期实时更新。
中软国际大数据产业学院学生人才测评建档
教学模式上,引入中软国际“7-5-4”教学法(“7”:即7种教学模式,“5”:即5个实践层次,“4”:即4个问题解决)和“Project-Driven项目驱动”CDIO工程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管理流程融入课堂教学,设置项目启动、知识储备、项目实施、项目收尾环节)。
“7-5-4”教学法
课程实施上,引入中软国际的真实企业案例,让学生通过真实案例实操,提前接触企业一线实际工作内容和方法;项目实训上,贯彻项目驱动式教学,从基础知识储备-技术综合演练-项目环境搭建-项目前期设计-项目实作-项目评审等环节教学;过程管理上,以企业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形成职业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知识回顾和考查上,所有讲义、ppt、代码和视频上传提交至中软国际智慧教学云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自主复习巩固学习,同时利用平台每两周组织一次在线考试检测学生学习掌握情况。
企业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企业级项目开
产业学院积极组织各项讲座、职业素养课程、团队素质拓展活动,增进学生对行业了解,加强学生团队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的锻炼。
中软国际联合自身业务线和上万家生态合作企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实习就业服务。
2021年6月中旬,为帮助学院切实做好2018级毕业生就业和2019级在校生下企业实习教学工作,中软国际受邀参与由信息工程系主办,主题为“勇往职前、不负韶华、携梦前行”的2021年工学交替双选会暨毕业生招聘会。本次招聘会中软国际业务线向学院提供了220个就业岗位,其中包括美团住宿、美团NCP、美团民宿、道通科技、百度云专项核查等,平均综合薪资在5000以上。招聘会当日有700名左右学生参与招聘宣讲,从招聘会中获悉学生投递简历数据为430份,学生通过为期二周的线上面试,最终通过面试学生人数为170人。
中软国际校园招聘会现场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与中软国际立足于深化产教融合,在学校“双高”建设精神和建设任务的指导下,从“产、学、研、用”等多方面聚焦,为产业学院 “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建设目标奠定了基石。未来双方将围绕产业学院,在教师实践基地建设、师资能力建设与实践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实训中心、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创业、“1+X”证书培训认证、教研与科研等方面持续发力。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
分享上面的二维码给朋友,即可直达此页!